中國科學院向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院贈送清代天文儀器復制品
2019年1月28日,張亞平副院長率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院,并向該院贈送清代天文儀器復制品,即斯洛文尼亞籍科學家劉松齡(Augustin von Hallerstein)在18世紀為清朝觀象臺主持制作的璣衡撫辰儀的1:5復制品。當天上午,張亞平副院長和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院巴伊德(Tadej Bajd)院長共同為儀器復制品揭幕。
張亞平副院長在致辭中說,中國與斯洛文尼亞有很深的傳統(tǒng)友誼,雙方開展了諸多科技領域的合作。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院是中國科學院的最重要的歐洲伙伴之一。2016年10月,斯洛文尼亞總統(tǒng)波魯特·帕霍爾(Borut Pahor)支持中科曙光公司在斯洛文尼亞的新戈里察設立了云計算中心。白春禮院長于2017年7月訪問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院,將兩院合作關系推向更高層次。為紀念劉松齡和中國與斯洛文尼亞二百多年的科學交流史,白院長與巴伊德院長一致同意制作璣衡撫辰儀的復制品。據(jù)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監(jiān)制了這架儀器的1:5復制品。中國科學院將它捐贈給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院,因為它不僅代表了中國與斯洛文尼亞兩國的長期友誼,也預示著雙方合作將取得更豐碩的如星辰般閃爍的成果。
張亞平副院長強調,科技合作已經(jīng)成為中國與斯洛文尼亞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部分。2018年,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院作為發(fā)起成員,加入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lián)盟(ANSO)。希望在這一平臺上,雙方能夠開展越來越多的雙邊和多邊合作。2018年曙光公司與斯洛文尼亞的Arctur公司分別在北京和盧布爾雅那建立聯(lián)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資助聯(lián)合實驗室的合作研究、科學家交流、研討會及申請歐盟和中國的項目,相信雙方在高性能計算領域充滿活力的合作將使兩國人民受益。
巴伊德院長在致辭中說,18世紀劉松齡不僅將歐洲科學帶到中國,并且將自己對中國社會文化和自然環(huán)境等的見聞傳向歐洲,為歐洲民眾送來很多關于中國的信息。今天,斯洛文尼亞非常感謝中國科學院精細制作劉松齡設計的天文儀器的復制品,并將它帶到劉松齡的家鄉(xiāng)。這將時常提醒人們記住斯洛文尼亞和中國有過重要的科學和文化交往,激勵兩國的科學家和人民在將來進行更多的合作,共同探索科學,分享人類的文化成果。
中國駐斯洛文尼亞大使王順卿、盧布爾雅那市副市長克澤里爾(Janez Ko?elj),斯洛文尼亞科學與藝術院的副院長Robert Zorec教授、副院長Peter ?tih教授、秘書長Uro? Skaleri?教授、國際合作負責人Branko Stanovnik教授,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李寅研究員、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和國際合作局歐洲合作處副處長寧博倫,以及斯洛文尼亞工程院院長普萊斯科(Mark Ple?ko)教授、旅斯華裔畫家和劉松齡的研究者王慧琴女士、Arctur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Tomi Ilija?等20余人參加贈送儀式。贈送儀式上,Peter ?tih副院長和張柏春所長還分別介紹了劉松齡的生平及他在清朝欽天監(jiān)主持修歷和制造儀器的成就。
背景資料:
劉松齡在1703年生于盧布爾雅那,1721年在奧地利教區(qū)加入耶穌會,1736年啟程前往遠東傳教,1738年到達中國。他在1739年獲準到北京從事歷算工作,1743年升任欽天監(jiān)的監(jiān)副,1746年接任監(jiān)正,直到1774年去世。1744年11月30日乾隆帝視察觀象臺,認為渾儀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而西法在刻度方面占優(yōu)。于是,和碩莊親王允祿等人奏請制造符合乾隆帝意愿的儀器,當年12月24日即獲皇帝批準。到1752年1月,劉松齡終于主持制成一架中西合璧的大型渾儀。該渾儀由乾隆帝賜名為“璣衡撫辰儀”,它至今還安裝在北京觀象臺。劉松齡沿用了比利時耶穌會科學家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為北京觀象臺制造儀器時選用的歐洲刻度體系,即將儀器環(huán)劃分為360°,以便按照歐洲的方法進行觀測和計算。璣衡撫辰儀主要匯集了兩類知識:一類是中國傳統(tǒng)的渾儀設計、鑄銅工藝和龍型支撐結構;另一類是歐洲的儀器刻度和螺栓連接方法。因此,璣衡撫辰儀稱得上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