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Holger Sierks到訪紫金山天文臺
7月19日,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Holger Sierks訪問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作題為Comet 67P/Churyumov-Gerasimenko as Seen by Rosetta/OSIRIS的Colloquium報告。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趙長印主持了本次學術報告會。
Holger Sierks是歐空局彗星探測器羅塞塔(Rosetta)上光學相機OSIRIS的首席科學家,曾是NASA的DAWN探測任務科學相機載荷的首席科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彗星表面形態(tài),彗星活動物理等。
彗星形成于太陽系的早期,攜帶太陽系形成之初的原始物質(zhì)和信息,對了解太陽系的起源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羅塞塔號探測器于2004年發(fā)射升空,2014年抵達目標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并在同年11月釋放著陸器菲萊,在伴隨67P經(jīng)過整個近日點弧段后,羅塞塔號于2016年9月30日撞擊在67P表面。OSIRIS是羅塞塔探測器上搭載的科學成像系統(tǒng),由一個窄視場相機(NAC)和一個廣角相機(WAC)組成。在羅塞塔號伴飛彗星67P的兩年多時間里,OSIRIS獲得了大量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多波段的科學數(shù)據(jù),構成了迄今彗核及彗發(fā)最完整的成像數(shù)據(jù)庫,最高空間分辨率達厘米級。
Holger Sierks在報告中通過大量67P彗星高清圖片,介紹了羅塞塔上寬角相機和窄角相機的大量的觀測成果,揭示了67P的彗核具有非常不規(guī)則的形狀。通過對彗核“頭”與“身”兩部分分層形態(tài)的研究,表明67P很可能由兩個獨立形成的原始彗星體(cometesimal)碰撞而形成。OSIRIS還記錄了67P的活動,如周期性重復的一般噴流活動和近日點附近的爆發(fā)。通過研究近彗核區(qū)域的氣體和塵埃的分布和形態(tài),深入了解彗星的活動機制及不同揮發(fā)性氣體在彗核內(nèi)的分布,從而對彗星的形成條件提供約束。通過對彗核在不同歷元的幾次高分辨率的觀測,揭示了大量由彗星活動造成的彗核變化,這些不同形態(tài)的表面變化為理解彗星的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料。OSIRIS還為菲萊的釋放、降落、著陸和最終搜索定位提供了高精度觀測,為著陸器上的科學載荷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環(huán)境信息。在報告會上,青年科研人員饒有興趣地聽了Holger Sierks的精彩報告,他們提出了很多與深空探測有關的科學與技術問題,并與報告者開展了詳細交流。
Holger Sierks的精彩報告開拓了紫金山天文臺科研人員的視野,也增強了紫金山天文臺與國際太陽系天體深空探測專家的學術交流。報告結束后,Holger Sierks參加了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研討會,與相關科研人員在小行星和彗星深空探測方面開展了深入研討,Rosetta和OSIRIS的觀測結果將為我國未來的太陽系小天體的探測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Holger Sierks作報告